首页 - 币安app > 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法教案)

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法教案)

发布于:2022-12-19 作者:沫沫 阅读:19

今天给各位分享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法教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使用信息技术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当下的 教育 中,要怎样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从而更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呢?下面是我网络收集整理的如何使用信息技术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 方法 以供大家学习。

使用信息技术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方法(一)

(一)熟悉学情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点难点。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学也是一样,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在层次性的任务中“因材施教”,从而完成有意义的学习。

1、确定分层次教学目标,实施“因材施教”。

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一个班集里学生的起点各不相同,“一视同仁”将导致水平高的学生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于是出现了“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同学设不同要求。比如学习 八年级 第一单元第六课《分析居民收入情况》排序及建图表这一节课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力争让学生在原有的excel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从另一个高度学会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恰当得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挖掘出新的信息,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借鉴;重点是如何根据需要将表格数据转化为相应的图表信息;难点是如何将excel数据转换成图表。这时我们就会碰到学生会排序,但是排序后创建图表总是不正确。所以,我们设计任务的时候,应该就考虑到这一点。基础差的就让他完成排序,基础好的让他完成创建图表。这样所有的学生如果都完成任务,都会有成就感。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之目的,低层次学生面对自己的作品感觉很有成就感,而高层次的学生面对自己在班集里脱颖而出的成果,充满自豪,激发了他进一步探索的激情和信心。

2、了解学生和教材实际情况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首先,要了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情况。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受能力、 学习态度 、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 爱好 、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

其次,要熟悉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知识在各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学开展起来教师就胸有成竹,能够融会贯通教授相关知识技能。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之目标。例如:在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建立住户的通讯录》时,我首先广播的方式展示事先已经设计了好的文字,然后请学生从这段文字中找出所有数据,看谁找的最快、看谁找的最多,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然后对找的最快、最多的学生进行表扬。之后,我再展示我根据展示文字中数据设计好的表格,请同学们分析,是文字还是表格更能说明教师所展示的主题内容。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 总结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表格表示数据”。这就是老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环境的导引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使用创作能力,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三)采用适当 教学方法

1、适时单独或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演示、讲授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指出哪些是旧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在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变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向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然教无定法,学法更加不是单一的,平时我们熟悉的讲授法、演示法都可以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将会更加明显。所以,任务的设计就变的尤为重要,而且任务的设计就决定了我们一节课是否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任务的设计上下功夫,如任务的设计要有联贯性、层次性、针对性等等。例如,我在八年级第一单元第六课《统计用电情况》excel图表设计这节课上,我设计了四个学习新知的任务,这四个任务分别是“建图”“美容”“变脸”“整容”。“建图”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帮助,完成教师给定表格的数据的建图任务。“美容”让学生根据任务“建图”所得出的结果,依据帮助完成“图表修饰”。“变脸”让学生根据“美容”任务的结果,依据帮助完成“改变图表类型”知识的学习。“整容”让学生根据“变脸”任务完成的结果,再次求助帮助完成“图表类型”与“源数据修改”知识的学习。这四个任务我在设计上是层层递进,但主要数据源自一个表格,使得任务联贯性强,更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

2、合理采用组内协作、组间竞争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这里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进行分组协作学习。分组形式可以采用“异质分组和自由分组相结合”,也就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强弱、 兴趣爱好 进行异质和自由分组。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同学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组内小组长需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任务,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帮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3、建立合理的帮助体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建立一个完整的帮助体系,更有助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设置创设自己的帮助体系。例如:“excel图表制作”这一学习内容,我设计了三种帮助方式,一种是“视频帮助”即教师在备课时制作好的操作视频。第二种“文字帮助”即通过文字的形式提供一些操作技巧和操作方式。第三种“对比帮助”即教师把结果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有一个目标。总之,帮助体系的创设可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合理评价

一节课结束,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 反思 、总结,同时,也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在当前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己不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所以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地评价呢?我们觉得可以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基础知识技能的评价——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当前任务或作品中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2、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看学生作品的创意构思,包括是否新颖、美观,是否创造性地组合、利用了所学知识技能。这里提倡学生作品要有不同的风格和方法,鼓励学生创作出饱含自己创意的作品。

3、协作能力的评价——看一个组内任务的总体完成情况,彼此的相互协作是否可以促进组内成员的共同提高。

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自主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更完整、效果就更加有意义了。

(五)加强课堂管理

1、加强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信息技术课堂本身教学时间就不是很多,一星期为一节课,所以必须在最小的单位时间内优化课堂教学 时间管理 ,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争取在课堂内达成大部分教学目标,尽量不要把一些随堂作业留到课后去完成。

2、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管理

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使老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一部分学生却只喜欢玩游戏、玩q q ,而不热忠于学习。这种现象的产生多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或没有了兴趣,或者是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试着采取以下一些 措施 ,有时会有良好的效果:(1)学生机安装还原卡并采用自动还原的方式;(2)通过反面典型教育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沉迷于游戏会造成的严重后果;通过谈心疏导学生,淡化他们的游戏情结;(3)通过屏蔽、监控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减少学生下载、安装、运行游戏的机会;(4)分配给学生一定时间玩游戏,但前提是先完成学习任务,等等。

   使用信息技术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方法(二)

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没有足够的词汇就不能自如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练习,就无法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著名语言学家里弗(River)也认为,掌握足够的词汇是成功运用外语的关键,没有词汇就没有能运用所学的结构和功能的意念。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也做出了到九年级结束“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的明确要求。在实际的 英语学习 中,一个人所拥有词汇量的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英语水平的高低。可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面对大量词汇感到力不从心而束手无策,由于记不住、遗忘快,久而久之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学习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词汇教学目前耗时多却收效差,事倍功半,令师生们都感到苦不堪言。本文就如何提高农村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展开论述,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技能,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遵循词汇教学规律

1.贯彻“听说领先”的原则。按照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初中年级,一定要贯彻"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词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单词时,先让学生听,让学生去“辨音”,分析每个词是由几个音素、几个音节构成,重音在什么地方,从听的意义上掌握词汇。

2.把音标教学落到实处,加强读音规则的教学。在初中英语学习阶段,一定要加强音标的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要会读音标,并且要掌握好拼读规则。英语属于表音文字,字母或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读音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词汇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听 英语单词 分辨出单词的读音之后,再进行读音规则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根据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规律把单词拼写出来。这是解决学生掌握词汇的一个基本方法,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以真正实现英语词汇教学“授之以渔”的目标。

3.利用音形结合、构词法教词汇。“英语词汇总量虽上百万,但基本构词成分却是有限的。无论就音形而言,还是就意义而言,每个英语词都同其他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整个英语词汇系统中的一个分子。”各个词汇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系统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利用词汇的这些特点,立足于词汇系统之上。教师要例析并使学生熟练掌握转换(Conversion)、合成(Compound)、派生(Derivation)三种基本构词法,并引导学生运用归类、联想等 记忆方法 。这是扩大词汇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培养词汇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兴趣可增强记忆,兴趣是人对事物的积极而持久的认识倾向。可见,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通过培养兴趣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1.通过实物、图片、手势等直观方法教学词汇。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片等一系列辅助教具及手势、动作表情引入新单词,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提高学习兴趣。此外,通过此方法,可以使学生把实物、动作直接和英语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2.借助游戏辅助词汇教学。

游戏是一种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娱乐方式,也是孩子们偏爱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初中词汇教学中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可以减轻学生对单词的厌烦和焦虑心理,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习效率自然高。采用游戏巩固单词,可以把枯燥的词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了单词。这样既增加了学生 学习英语 的兴趣,也减轻了学习英语的负但,还锻炼了 其它 方面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语境的作用

1.英语释义词汇。英语解释法就是运用简单的学生已学过的词汇,利用与新词同义、近义或反义的词来解释新词,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掌握新单词的听、说、读、写。这种方法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听力,而且还可以收到以旧带新、以新复旧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用英语来教学,用英语来解释单词、 句子 等,并用英语设置交际情境来启发学生用英语思考。

2.在阅读中记忆词汇。学了新的词汇一时派不上用场,常常会削弱学生学习词汇的动力;复现率低也容易造成遗忘。我们在选择阅读材料上注意到了这一点,即注重选取含有最新词汇的 文章 ,或者编辑所选材料,这样的阅读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而且也让他们巩固了所学词汇,极大满足了学生学习词汇的心理需求。英语自学能力对学生能否成功习得语言至关重要。课外阅读是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养成每天阅读英语文章的习惯。新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多种题材,体裁的阅读材料。通过促使学生精心阅读,词汇在不同场合下的各种用法得到了真正领悟。

3.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英语教学中,单词的学习是相对的枯燥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它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渗透力极强的特点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全面地刺激学生的感观,会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在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率方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可以将不便带入课堂的实物和直观的图片展示来介绍词汇,也可以将抽象的词汇形象化、具体化,强化学生理解词汇,还可以创设上下文情境,使学生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汇意思,增强词汇教学的有效性。既节约课堂时间,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所学词汇,满足学生的成功心理需要,使词汇教学高效化。

4.重视词汇体现出的 文化 差异。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JEFC新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汇可挖掘,如"name, old, dog, pork, beef, lookout, breakfast, takeaway food, sports, Christmas"以及表示颜色的词等。对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

四、联想记忆

教学中要利用英语词汇本身的关系,利用各种媒介,通过串联归类,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 想象力 ,展开联想,在大脑中构建“词汇记忆树”,以增强记忆,抗击遗忘。例如在学到school一词时,学生可以联想起许多相关的事物及词汇,把这些词汇归纳在树型结构图中。

我们把这种结构图称之为“词汇记忆树”,其优点是能明确表示词汇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大量相关词汇,并将同类词汇系统化,使记忆长久。同时,使用“词汇记忆树”还能“温故知新”,学习新词汇的同时复习已学词汇,是扩大学生词汇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五、在应用中学

词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而不是机械存储。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计相关任务给学生创造出运用词汇的机会,如:头脑风暴,词语接龙游戏、单词竞赛、 造句 、篇章阅读和 英语 作文 等都是让学生运用词汇的好方法。特别是结合单元内容让学生写英语作文是巩固所学词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看了如何使用信息技术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人还看:

1. 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论文

2. 浅谈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论文

3.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探析论文

4. 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1、信息技术课中应用教学法的现状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还不明确,合适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许多教师是将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照搬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太适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教学效果很不好。如:讲授法(信息技术课主要是上机操作的内容,以讲授法为主进行教学显得内容太抽象,也不能将操作的各步骤很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操作能力)。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刻的理解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其实,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是层次性,即信息技术要求教师采取分层教学策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灵活多样的分层次设计任务;二是实践性,即在亲自实践操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性,即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四是创新性,由于信息技术课内容新颖灵活,完成任务的思路与方法多种多样,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五是整合性,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可以用它来解决其它各科中的很多问题,即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六是时代发展性,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的方法在不断快速的更新变化。因此,要上好信息技术课,就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的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为此,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逐渐摸索出“任务驱动”教学法比较适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仍没有很好的被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缺乏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系统的理论层面的知识,很多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认识还很肤浅,不清楚它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不明白该如何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设计的任务枯燥无味、可操作性不强、没有体现层次性和整体性等。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甚至将“放羊式”教学(放羊式教学:教师上课前布置一个任务,就叫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就不管学生的完成过程,也不讲解相关知识,对于结果也不作评价。)也说成是“任务驱动”教学。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是必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影响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影响到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信息技术的层次性、实践性、应用性与创新性等特点,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设计出灵活多样的任务进行教学,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自主探究或互动协作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如:在“文件夹操作”这课中,可以设计这样四个任务:任务一:在D盘中建立一个文件夹,并命名为“游戏”;任务二:把“F盘”中的“QQ”文件夹复制到“D盘”建立的“游戏”文件夹里;任务三:将“D盘”的“游戏” 改名为“升级”;任务四:删除“D盘”下的“升级”文件夹。同学们通过分析得出在这节课中旧知识是文件夹的定义和什么是菜单法、快捷菜单法及工具法等。新知识是文件夹的建立、改名、复制和删除。然后大家通过讨论得出可以用菜单法、快捷菜单法及工具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事实上“任务驱动”教学法它并不是简单地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3、“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环节

3.1 教师设计“任务”阶段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精心设计每个任务。设计任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来设置任务;要注意知识点的系统性、连贯性和软件基本功能的递进性;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内容,又探索新知识。这样逐步提高,并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由于学生之间有差异、教学内容灵活等,要设计好各课的任务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1 任务设计要体现真实性

在设计任务的时候一些教师只是考虑到如何提高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强行加入到任务中去,不管任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合理。如“文字的排版”这课中,有些教材把一首四言诗,四句分别设置为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任务完成后整个版面凌乱不堪。学生虽然学会了操作,却失去了对“美”的体验与感受,这样的任务就不符合教育的理念。这就是任务没有体现真实性,因为任何书都不会这样排版。可修改为,把这首诗放到同一行中,让学生思考如何去排版,通过实践引出操作中的问题,再逐一解决。通过作品的展示进行分析比较,形成对排版的初步认识。这中间蕴涵很多的内容,如:换行,标题、作者的位置,四句诗怎么摆放,文字的颜色、字体、字号等。让学生学会创造美,学会审美。将知识蕴藏在分析、讨论与交流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操作技能,在分析比较中理解了排版的原则和技巧。

3.1.2 任务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1)根据学生的水平,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基础的不同,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如在“WORD中插入表格”这一课中,设计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WORD中制作出本班课程表”。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任务则相对容易,只要求制作简单的表格,再把相应的课程名称填入单元格中,尽可能作一些修饰;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任务难度就稍微大一些,除了要制作表格和填入相应的课程名称外,还要做表格美化、用背景修饰,完成一张具有个性化的课程表。这样让所有的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致和想象力,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

(2)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任务要将一节课的大任务分成几个小任务,本着 “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将小任务分为三种层次:一是“模仿”,即照着课本上的例子仿做一遍,让学生在模仿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初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内动力;二是“改造”,即对原题作了加工,比原题要求略高、角度较新而又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同学们适当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任务,进一步品尝付出努力后的成功喜悦,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焕发自主学习深入探索的学习热情;三是“创新”,即在完成上述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性练习,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加强引导,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完全自主完成任务。

3.1.3 任务设计要体现整体性

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信息技术课的每一部分都有其完整的教学内容,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处理、运用网络等,都能够设计成一个个系统的任务。这个完整的大任务就是每部分总的学习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涉及到该部分的许多知识点,通常要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各个子任务只要一结合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任务。因此设计任务时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让它们之间形成子任务和母任务的关系。子任务服务于母任务,这样就能保证很好的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3.1.4 任务设计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才会积极地去认识和探究知识。如果设计的任务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达不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效果,教学任务也就难以保证顺利完成。学生的兴趣往往来源于生活,如何用电脑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例如:在学习EXCEL处理成绩表时,运用公式求和,我就用本期半期考试的成绩表让学生计算初二 950名学生的总分,要求用比较快捷的方法完成。我还说了只要方法正确,只需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结果任务一宣布就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通过阅读教材,有的通过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有的则向教师请教,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学生整节课都非常投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任务。这样,学生体会到了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3.1.5任务设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提出的任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去获取知识、去运用知识。在“用WORD制作贺卡”这节课上,教师没有限定贺卡的形式和内容,仅仅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这就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空间,为学生自由创作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从学生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品中,反映出他们不但掌握了教师要求掌握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细节上还能举一反三、灵活变化、自由发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教师“授人以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教学目标。

3.1.6 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信息技术课中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因此设计的任务,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使学生易操作、可操作、并乐于操作,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吸引住学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时时刻苦探究、努力的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增长了知识与技能,学到了本领。

3.1.7 任务设计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设计的任务要灵活,不要死板,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这样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探索能力、适应能力等。信息技术是时刻变化着的学科,它也是更新最快的学科,如果学生只是在课上学到一些知识,而没有把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那么过几年后软件变了,学生也就一无所知了。所以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只要能力提上去了,无论软件怎么变,学生都能适应。在信息技术课中探索能力至关重要,有些新的软件必须要通过自己不断的探索、不断的积累经验才能使用这个软件。在“设置动画”这课中,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着操作,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虽然有许多学生都成功了,但也有一些学生在操作时不够大胆,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约束了他们通向成功的彼岸。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放大胆子操作,不要怕遇到错误。要勇于探索,直到成功。

3.1.8 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把信息技术这门课孤立地进行教学,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任务的设计还应尽量使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联系,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走课程整合之路。整合过程中,要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充分关注其它学科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运用WORD进行排版”这个任务中,就可以输入一篇语文课文,并自己画一幅小插图插入到课文中,然后进行排版,这就整合了语文、美术学科的内容;在“利用Excel,创建本班同学某次考试的成绩表,计算出总分并排出顺序,最后写一个简短的分析报告”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内容。

3.2 学生探索“任务”阶段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点拨下,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在任务的完成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3.2.1 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要让学生先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在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就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使用“画图”程序时,要求画一幅田园风光图,接着让学生讨论这幅图画中应该有哪些内容,如有农舍、夕阳、树、小河、草、牛羊等等,然后让学生分析要完成这些内容需要用哪些工具,怎样用这些工具。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运用这些工具了。

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来,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将问题细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如对于“农庄”这一图案,就涉及了如何运用矩形工具画矩形、正方形,如何用填充工具倒颜色。对于某些任务,开始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这种情况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教师要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更要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来,这时教师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自然而然建立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3.2.2 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学习新知识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老问题和比较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已学知识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可以由学生相互讨论或师生共同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比如从哪里获取相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等。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如在学习“文件的基本操作”时,可将这节课设计为四个小任务,即(1)新建一个文件夹,并命名为学生的名字;(2)从别的地方复制一个文件到新建的文件夹中;(3)从别的地方移动一个文件到新建文件夹中;(4)删除文件。建立文件夹是上节课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可以知道删除文件和删除文件夹的方法相同,而“任务二”和“任务三”则需要教师提供线索,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后才能完成。

3.2.3 根据学习的知识,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让学生进入了学习情景,确立了学习目标。通过师生、生生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要解决问题的方案。接下来就是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任务了,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创新,寻求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设计和运用不同的知识去完成任务。而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要多给学生以鼓励,并走进学生之中,还要主动去观察学生操作的情况,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知识之后,教师还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之更加深刻,更加灵活。

学生完成任务一般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

(1)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请教和上网查询等,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如:在“设置个性桌面”这课中,学生通过讨论、尝试对已经找到的方法进行比较,整理,归纳得出最优化的方案:制作一个桌面背景——更换一个桌面背景。

(2)协作学习。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为完成一项任务常常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协作完成。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为完成某项综合性比较强的任务,也可以开展分组协作学习。学生可以按座位或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分组,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解决问题,教师要促进学生进行沟通,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比如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小报”的任务,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组的学生一起讨论,确定小报的主题,然后把任务分成几个子任务,小组的同学再分工,有的负责文字、图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录入,有的负责版面设计等,在协作的过程中,小组同学要进行讨论、沟通,达成较统一认识后,就可制作一份精美的小报。

3.3 师生评价议论阶段

学生的任务完成以后,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真正的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和熟练应用为标准。同时评价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

教师要创设一个自主平等的气氛,适时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对每个问题的意见,组织讨论、交流、汇报各个学习小组的或个人的不同理解,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学会比较、学会思考、学会表现自我,敢于创新。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创新思想和做出了创新的作品时,要及时予以肯定或表扬,从而激励学生形成一种积极探索的氛围。实践证明,这种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考的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同时,每一个教学活动中,都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情感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水平和能力。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点:

3.3.1 评价原则要科学

科学的评价活动是指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社会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评价时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弱点,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要进行交流展示,大家讨论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要坚持以激励为主,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评价原则。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适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努力,克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情绪,勉励他们进一步努力。这样,这些学生越做越有劲,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3.3.2 评价主体多元化

多元,指的是改变过去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单由教师评价学生的一元化现象。评价的主体要根据任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灵活机动的使用。如:个人自评,优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组内互评,优点是体现了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组间互评,优点是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和评价别人,使得各组之间在协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协作;教师点评,优点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将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

3.3.3 评价方法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区别不同的学生个性、而采用多角度、多层次评价方法。诸如:对大多数学生要肯定其当前的进步,采取鼓动激励的方法;对少数确有突出成绩有较大发展潜能的学生要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提更高的要求,使之发现不足,振奋其拼搏精神;而对于个别后进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发现其有利因素。多引导,多激励,使之树立赶超别人的信心。

常用的评价的方法有两种,观察法和作品评价法。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对学生作出评价。在任务的完成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教师在巡视学生完成任务时注意观察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是否主动查找课本的相关内容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帮助解决问题?学生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他们是否会互相交流,讨论问题的解决途径?作品评价法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形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意。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个人成果(如独立完成的作业、一个研究报告或是一个电子作品)的形式出现,这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必须通过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如在“制作电子小报”这部分的教学小结时,把收集起来的学生上机作品加以分析,也让学生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深化对小报设计艺术的理解。

3.3.4.评价实施要及时,要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进步发展,而不是“秋后算账”。因此,评价活动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经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能随时发现并及时捕捉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成绩,而进行及时肯定和鼓励。对于一个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哪怕是一句漫不经心的表扬,有时会对他产生极大的心理震动,甚至影响他的一生。教师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要善于利用这个有利武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坚持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改便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团体协作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的可喜的变化,也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还有待于每一个教学工作者作进一步的研究。使得它更加完善,更加适合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要求。

任务驱动教学法五个基本环节是什么?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有什么特点?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熟知与接受。但究竟什么是“任务驱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应如何设计等,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在教育部拟定2000年11月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过程中,曾提出一个修改稿,其中指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内容应以从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什么是任务驱动?为什么要用任务驱动?必须弄清楚。一、什么是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首先弄清什么是“任务”。按一般的定义,任务就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件事。在信息技术课中,“任务”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些事。例如,任务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幅图形、一张表格、一个数据库等,也可以是一个调查报告,一个信息展示作品,还可以是一个网站。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特点在传统教学中,背课文、解数学题,都可以说是“任务”,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有其特殊的含义,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真实性任务应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不是虚构的、生造的。如数学题目中“两个水管灌水”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有些信息技术教材中,把一首四言诗,四句分别设置为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这是生造的,因为任何书都不会这样排版,这样的例子就不能叫做任务。有些教材中的数据库部分把几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全放在同一个库中,其中有些数据纯粹是为了讲这种类型数据而设置的,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必要的,这样的例子也不能叫任务。当然实际情况有时是很复杂的,为了教学需要可以对实际的例子作一些简化,但这种简化必须是在可允许范围内的。例如一个班学生成绩,在举例中可能只用了10个人等。科目也可能是4~5科。只有真实性,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探求的欲望。真实性本身也是一种知识,即培养学生道德的内容。2.整体性任务一般不要太小,太琐碎,一般要能分成几个子任务。如用字处理软件完成一张板报。完成一首诗的输入,排版,设置格式等任务。因为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当然有时为了讲解一个较难的知识或操作,有时专举一个小例子,这是可以的,有时也是必要的。但这只能叫做例子,不能叫做任务。3.开放性任务一般涵盖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但完成任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最后的产品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任务应该是开放性的,要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只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千篇一律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4.可操作性和适当性可操作性指的是任务是具体的,学生可以按任务的要求实现。例如“把文章排版”不是任务,因它不具体,哪篇文章?怎样排版?这只能叫做要求。如果改为“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荷塘月色’文档”,就可操作了。如果再加上“题目居中,三号字,作者名靠右……”等,就更具体了。适当性指的是任务难易程度适当,太易和太难都会影响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如一个含有新知识的子任务,新知识点一般不要超过7个。虽然每一个操作都不难,但在很短时间内要同时掌握这么多的新知识,是不可能的。例如,有的教材在讲Excel时,第一个任务是制作一张工作表,短短两页就涉及了20多个新名词,这样的例子就不适合做教学中的任务。有人把“任务驱动”中的任务与案例、实例等同起来。这是错误的,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以上4点就是这两者的重要区别。三、什么是“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可通过输入一首诗,编辑一篇文章、一个通知、一个板报等任务,来学习文字处理的有关操作,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例如,在文字处理模块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5个任务来完成有关的教学。(1)输入和保存古诗“春晓”。涉及的知识点:汉字输入、标点、修改、换行、保存、文字的格式化、修饰。(2)编辑图文并茂的“春晓”文稿。涉及的知识点:文字的修饰、图片插入和编辑、声音插入。(3)编辑“我和我的祖国”文稿。涉及的知识点:自动换行、选定、复制、粘贴、查找与替换。(4)编写和打印一个通知。涉及的知识点:排版、分栏、页面设置、打印。(5)制作“学生成绩表”。涉及的知识点:插入和编辑表格。(6)综合任务──制作电子班刊。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不仅可以学到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能力。这里应注意一点,在传统教学中,案例和实例是次要的东西,知识是重要的,是为完成知识传授服务的。而在新型教学模式中,知识和任务是同样重要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任务的完成(特别是综合性的任务)过程是更重要的内容。把完成任务中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甚至主要位置。根本目标是知识还是能力是判别“实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标志之一。四、任务驱动的必要性和优点1.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对学生就是一个兴趣、一种“催化剂”,促进他们积极学习,通过完成任务,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2.培养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很好方式能力和性格是个性特征,在心理学中定义为“在活动中反映出的个性倾向”,也就是说只有在活动中能力才能表现出来,才能获得提高,获得培养。怎样组织活动?提出具体任务,学生在解决任务的活动中来学习,培养能力。要培养实践能力,就必须使学生接触实践,任务是真实的,通过任务的完成,也就进行了实践活动。要创新能力,就必须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由于任务的开放性,提供了学生创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性。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问题就不能是简单的。任务的整体性,就给学生一个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空间。3.学习应用软件的特殊性符合28规律。在计算机中有一个“28规律“,即CPU的指令中80%的时间,只用到其中的20%。同样,80%的操作者只用应用软件20%的功能。因此只要学习软件20%的功能就可以了。如何选择这20%?通过任务是一个好途径。例如,在文字处理模块中,我们选择了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6个实例作为任务,既然这些任务是工作中最经常遇到的,那么这些任务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文字处理模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即那20%的知识。4.有利于贯彻教材的基础性和稳定性原则当软件改变了,以制式或功能为主的教材就要作很大的改变。而任务驱动的教材,只改变个别的操作步骤和插图即可。5.符合现代心理学的学习理论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学习有初级知识的学习、高级知识的学习和专家知识的学习三种不同的阶段。学生学习主要分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两种,初级学习是学习的低级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只要求他们将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生出来,这里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结构良好领域。而高级学习则不同,它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这时,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实例间的差异性都显而易见,因而大量涉及到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乔纳生(D.H.Jonasen,1991)认为,三者比较如下表:传统教学混淆了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之间的界限,把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不适当地推广到高级学习的阶段中,使教学过于简单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相加性倾向;将事物从复杂的背景中隔离出来进行学习,误认为对事物的孤立认识可以推及到更大的背景中,忽视具体条件的限制。②离散化倾向。即将本来连续化的过程,过于简单化地当成一个个的阶段处理。③将整体分割为部分,忽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过于简单化使得学生的理解过于片面,这正是妨碍学习在具体情况中广泛而灵活迁移的主要原因。以功能为线索的教学法正是犯了上述的过于简单化的错误,而“任务驱动”正是符合高级学习的各种原则的好方法,好途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在教学之初先讲解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过程,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应用是两个过程,必须先学了,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义者则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可以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探索过程。在问题解决中,学习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并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而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一般应用软件的知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因此可以把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结合起来。不需要与数学、物理等课一样,分成两个阶段学习,先进行初级阶段学习,学习一些概念、原理和基本技能,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模式的高级学习。6.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改革纲要》)。该文件中提出了6条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完全符合这些改革的目标。7.任务驱动与知识系统性有人指责用“任务驱动”方式教学,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对于这种看法,我认为:学科和教学可以有多种系统,“任务驱动”也是一种系统,它是以人们学习应用和技能为主的内容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的系统,是不同于以知识理论为线索的另一种系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以应用软件为主的教学中,所谓“软件系统”是“人为”的系统,例如同一个软件,不同版本就有不同系统,了解软件中一些“规律”,只是为便于记忆而学习的,它与自然科学中的规律有原则的区别,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但应用软件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有一定的知识系统。“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弱点,是需要注意的。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弥补: 一是加强小结,例如在每一单元教学后有一个知识性的小结。把有关的知识点作一个归纳性的小结。二是从总体上来设计任务,即每一模块,甚至全学期(全书)统筹考虑,使涉及到的知识点形成一定的系统性。但绝不能因为有这个弱点而否定“任务驱动”的优越性。五、结束语“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不是最近才有,2000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倡“学以致用”……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已赋予了新的内含和更深刻的意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计算机教程Windows版》在前言中写道: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做”上,以写一篇文章、画一幅图、制作一张统计表为任务,按完成任务所需的次序介绍有关的思路和方法,暂时用不到的内容放到后面用到时再讲,不用或可以不用的内容则不作介绍。这样做便于学生边读书边上机,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 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仍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有志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教师们,让我们一起共同把这项极其有意义的工作继续下去,让它发扬光大。

关于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和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法教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