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币安app > 信息技术课堂问题(信息技术课堂问题分析)

信息技术课堂问题(信息技术课堂问题分析)

发布于:2022-12-09 作者:沫沫 阅读:14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信息技术课堂问题,以及信息技术课堂问题分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走进课堂。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它对克服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在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走入了一些误区。下面对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不要只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而忽略了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比如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用一般Powerpoint等简单软件即可完成的课件就没有必要非要采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只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可以。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使资源共享(现在的网络中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较实用的化学教学软件)。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特别是一些课件的评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学课件搞成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毕竟只起辅助作用,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认真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最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去教书育人,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教师教学理念、思想的现代化,要远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所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水平提出了挑战,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难想像,一个教育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低下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提高课堂实效会有什么效果。

二、忌滥用信息技术,忽略与学科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媒体的工具性功能,使其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现实授课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特别是公开课,简直成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天下,也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笔者曾听过一节“原电池”的公开课,教师在用实验演示了原电池形成后,应该让学生思考其形成的过程,这正是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好时机,而上课教师却直接采用信息技术模拟了原电池形成电流的过程,讲解得很仔细,感觉好像不错,实际上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这就是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还有很多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用了反而多余,使学生感觉教师是在演戏,无形中教师扮演了“解说员”的角色。此外,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由于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也容易使身心疲倦。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课型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学中特别是高中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或其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了的,或只需要教师作简单指导便能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是根本用不着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的,否则就会“画蛇添足”或者是“杀鸡用牛刀”。所以,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一是界面制作要乎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2)要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新授课中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信息技术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3)要做到授课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要根据授课的内容而定,要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要勉强。使用时力求做到“五度”:时间上有宽度,活动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内容上有深度,结果上有效度。

三、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从目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看,制作的教学课件无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从应用的数量看,前者无疑居多,但这类课件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实际应用中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决不能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电灌”。如果信息技术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一堂课下来看似什么都有,学生的实际收获却不多,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人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四、不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实验教学

中学中的不少课程如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日常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来获得知识,它真实地再现变化过程,所以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规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实验有一定的毒性、危险性、操作的复杂性和成功率低等因素,有的教师往往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实验的过程或播放录像等形式来进行演示。其实这根本无法达到实验教学本身的目的。再逼真的模拟电无法和真实的实验过程相媲美,而且这样做也失去了实验的“过程”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不适宜选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替代。当然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如:化学中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分子的有效碰撞.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模拟和展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无可非议的,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一定要注意,模拟和真实毕竟是有区别的,前者不能代替后者。

五、不能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效果,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有些教师把信息技术看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功能,无形中摒弃了传统的一些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的东西,以往的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其优越的一面,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师板书逐渐被计算机投影代替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时的常见现象,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记笔记,问其原因,比较一致的回答是“来不及”,因为信息的转化非常快,不少学生记了笔记就耽误了听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为了扩大课堂的容量,把本来准备板书的内容,如化学方程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的结论、方法等都事先输在了微机里,上课时直接投影显示出来,这样做看似节省了时间,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记录,其效果事与愿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可以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内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此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特别是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显得重要,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去使用信息技术,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只有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的各个环节,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不至于走入误区。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会存在哪些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是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随着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信息技术教师经常抱怨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喜欢上网、打游戏,喜欢上QQ等等问题。信息技术课堂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根据我多年教学实践及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信息技术课堂活动中学生常见的一些问题,从教材、学生心理、教学方式、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更有效的提高。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是成功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可见,是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和教学质量的高低。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以及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不好的问题,导致他们不愿主动参与到教师安排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使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下降。

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操作水平的两极分化现象

好像很多班级都存在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好的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之后无所事事,久而久之养成懒散的习惯;差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进度太快了,跟不上,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差。

2、玩游戏现象屡禁不止

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有学生趁老师不注意而偷偷摸摸地玩游戏,把老师布置的课堂任务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只顾自己自娱自乐。而且这个问题就像流行感冒,会影响周围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也无心上机操作,甘愿冒着被老师批评的风险而“过把瘾”。

3、千方百计上网浏览网页、聊天

部分学生只要一进机房,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是否能上网,如果网络是通的那简直比考100分还兴奋。在课堂上不管老师的讲课内容,只顾上网聊天,浏览诸如明星、游戏等网站,根本不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当然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还有其它的的问题,但以上三点可能是在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具有典型性。造成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很多的,有教学内容方面的,有学生本身方面的,也有教师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上的。针对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尽量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长久地保持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共同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找到了一些相关的解决办法,现把个人想法写下来。

一、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动机

小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热情发生着动态变化,往往在开课之初学习热情高,随后就逐渐产生分化。分析其原因,开初的学习热情,一是来源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计算机与现实生活、学习紧密相连;二是来源于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神秘感;三是来源于学生对新学科的期望,都希望自己能在新学科上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但是,小学生正处于对各类知识的积累期,他们对学习还缺乏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其学习热情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极易减退。随着时间推移,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其学习热情随之降低,学生动机就会减弱。

根据上述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其一,要充分抓住信息技术学的学科特点,重视信息技术实际操作与应用,认识到自己的生活需要信息技术技能,将来的工作需要信息技术的知识。其二,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操作习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个过程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课本上的信息技术知识是基础,要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就必需要要掌握这些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其三,要重视学生对学习有获得成功的期望。课堂教学以任务为驱动,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给学生充分的上机操作时间。对学生的作品,要及时评价,使学生有成功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措施将巩固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把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化为自己的需要,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教学内容情境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如果我们花点心思在教材处理上,将课程目标要求的、学生需要并能够掌握的知识内容蕴含在一定学习情境中,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情境的引领下,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亦能实现激情飞扬的课堂氛围。所以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感受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化。再者,老师也要积极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样利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发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看一部电影的时候,如果开头精彩别致,就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我们产生一种非往下看不可的强烈欲望;在听一首好歌时,只要美妙的前奏一响,就可以拨动听众的心弦。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如果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打下基础。例如,我在教授三年级信息技术课《神奇的小画家》时是这样引入的: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电影《狮子王》中百兽欢腾的动画,然后再同学生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森林里的动物马上就要开联欢会了,可是森林太大,需要提前到各处张贴海报才能召齐所有的动物来参加,现在想请你们设计这张海报。老师已经用《金山画王》设计了一张,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出示范例)。你发现了哪些动物?”

生答……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森林里的动物们都盼望着这次联欢会,你想不想亲手为他们设计一张宣传海报呢?

学生齐答: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金山画王》设计宣传海报。

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全被吸引和调动起来了,课堂充满了快乐的氛围。

其实无论小孩还是成年人,大家都能深切感受到,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或事情,就会比较投入地去学、去做。所以当教材上的内容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时,我们就要考虑选用适合教材的载体来指导学生学习,想办法使学生感兴趣。通常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达到激发学习动机的目的。

三、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的关键在于提供好的学习诱因,所谓诱因就是指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对小学生而言,最好的学习诱因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手段及方法的艺术性是激励学学习动机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研大纲、教材、学生。把大纲、教材变活,提高教学技巧,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使自己的教学成为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正诱因,起到激发学生外在学习动机的作用。例如,文字处理软件中的“替换”操作,是个可以大大提高编辑效率的操作,适用于对内容的有规则修改。作为新授内容,可以先设计一篇比较长的文章,其中某一词语在全文出现的次数多达几十处,但都用错了,要求学生将其无一遗漏地改成另一词语,并对操作进行计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去操作,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运用以前所掌握的编辑操作进行修改,待到学生们累了,觉得枯燥了的时候,教师适时提问学生:是否有更为省事、更为高效的操作呢?这一问,正好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的精神顿时为之一爽,思维随即启动,对“替换”操作的学习及体会也就变得更深刻。在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教师告诉学生“你要怎么做”,而应进行适时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之间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将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多样、灵活,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去吸引学生,不断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和好奇,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设施,采用切实有效地教学方法及手段,这样不仅使自己的教学能满足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需要,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为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形成提供正诱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激发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同时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秩序自然也就了好起来。

五、巧妙的导入和恰当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成功机会,激励其学习动机

引入新课要生动活泼、清晰流畅,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开场白——“导”是很关键的,既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或材料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引导学生乐学。导课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学习《指法》这一教学内容,如果教师讲授不得法,学生学习时肯定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指法》这一教学内容时,课堂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首先我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不光你们喜欢,老师也非常喜欢。接着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个游戏,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了,我向学生宣布游戏的规则,然后打开打字游戏中的“警察抓小偷”游戏软件,老师做“警察”,请一学生做“小偷”,然后进行打字比赛,由于“警察”的打字速度快,很快的把“小偷”给抓住了,最后,还有很多学生来接受挑战,但都一一败下阵来……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白老师厉害的原因是因为有快速准确的指法操作,并且鼓励学生好好练习,以后我们再来比赛。课堂上由于老师重视了导入的教学方法,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这样导入,不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还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实践尝试,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原本那些在学生中普遍出现的问题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更加有主动性,并且能持久保持这种参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真正把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始终对信息技术学充满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信息技术 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1、学校和学生的忽视

学校对于信息课的教学并不十分重视,转而狠抓数理化等主课,将学校的升学率摆在首位,不太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并不像传统的语文、数学等学科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初中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信息技术课时被其他课程占用的情况,不能够保证基本的课程教学。而且有关信息技术的管理制度不完全,管理尺度松弛,学校也缺少技术水平高的教师。

对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明确的认识。对于学数学生来说,计算机往往是一种娱乐工具。比如在网吧,多数学生都是聊天、看电视、玩游戏。真正用于学习的却很少,比如很少看到学生去网吧查资料,交流学习方法等。网吧如此,家庭计算机也不例外。许多个人计算机都是用来娱乐的,而其学习和工作的功能往往被忽略。受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多数中学生都将计算机视作一种娱乐的工具,而信息技术课也便成为满足学生玩耍欲的课程。学生的心里只是想怎样能避开老师的目光,抓紧时间玩,而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由于学生对这门课程并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对这门课程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2、师资力量欠缺理念落后

受人员编制或教育经费的问题,或是因为信息课时数少,又没有升学压力,学校对信息课的关注度不高,缺乏重视。学校的漠不关心使得信息老师缺少专业培训机会,有的甚至并没有娴熟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方面的知识,或许仅仅只是会运用基本的电脑操作常识这样的师资是很难提升学生们的信息素养的。 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一些教师不能够接受新型的教育理念,离真正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还有一定的差距。这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很传统, 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知识传授,并不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数教师缺少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没能找到创新的教学方法,依然按照教师讲课学生笔记的方式。这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实践经验缺少,动手能力差。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和素质教育的标准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3、学生基础差异

在学生们的知识接受中,也是因人而异的。老师在课堂上统一演示完教学内容后,布置给同学们作业任务,有些同学可以很快的、有想法地去操作。但也有些同学或许是上课没仔细听,或是操作能力不熟,要完成作业就有一定的困难。产生这种差异性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学生先前就已接触过计算机操作的部分知识,或是家中有电脑,接触尝试的机会多;而有些学生或许是初次接触,还处在陌生需磨合的阶段,接受能力明显就有些慢了。学生的基础水平不一样,认知能力不一,使得教师难以展开教学工作,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任务中的难度加大。

4、缺乏实践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侧重动手操作的课程,必然需要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实践是验证知识的最根本方法,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多元化的动手活动中,学生才能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必须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亲身操作中提升学习兴趣。但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具体活动的设计过于单一,不能够根据学生的求知领域来开展活动,甚至可能引导学生走向错误的学习之路,沉溺于游戏不能自拔。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走进课堂。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它对克服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在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走入了一些误区。下面对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比如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用一般Powerpoint等简单软件即可完成的课件就没有必要非要采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只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可以。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使资源共享(现在的网络中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较实用的教学软件)。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特别是一些课件的评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学课件搞成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毕竟只起辅助作用,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认真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最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去教书育人,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教师教学理念、思想的现代化,要远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所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水平提出了挑战,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难想像,一个教育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低下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提高课堂实效会有什么效果。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媒体的工具性功能,使其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现实授课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特别是公开课,简直成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天下,也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⑴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一是界面制作要乎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⑵要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新授课中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信息技术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⑶要做到授课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要根据授课的内容而定,要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要勉强。使用时力求做到“五度”:时间上有宽度,活动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内容上有深度,结果上有效度。

从目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看,制作的教学课件无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从应用的数量看,前者无疑居多,但这类课件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实际应用中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决不能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电灌”。如果信息技术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一堂课下来看似什么都有,学生的实际收获却不多,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人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有些教师把信息技术看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功能,无形中摒弃了传统的一些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的东西,以往的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其优越的一面,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师板书逐渐被计算机投影代替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时的常见现象,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记笔记,问其原因,比较一致的回答是“来不及”,因为信息的转化非常快,不少学生记了笔记就耽误了听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为了扩大课堂的容量,把本来准备板书的内容都事先输在了微机里,上课时直接投影显示出来,这样做看似节省了时间,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记录,其效果事与愿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可以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内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去使用信息技术,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只有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的各个环节,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不至于走入误区。  

关于信息技术课堂问题和信息技术课堂问题分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信息技术课堂问题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