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币安资讯 > 信息的世界(信息的世界是由1和0组成的,但人类社会并非只有黑与白)

信息的世界(信息的世界是由1和0组成的,但人类社会并非只有黑与白)

发布于:2022-12-16 作者:沫沫 阅读:19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信息的世界,以及信息的世界是由1和0组成的,但人类社会并非只有黑与白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信息的三种世界是什么?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

信息的三种世界是什么,名字之间有什么联系信息的,三种世界肯定就是电话了或者微信了,或者是呃抖音了,或者是还有别的鼻子之间肯定有着纽带的关系。

简述信息的三种世界及其联系

基于信息联系的三个世界划分

灵藏阁

阅1104转122015-08-28 分享收藏

基于信息联系的三个世界划分

.

— 与吕乃基老师探讨知识和三个世界划分问题

吕乃基老师在他的“走进世界3 — 知识论之一”的博文中介绍了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并分析为什么不走进世界3、为什么要进入世界3、如何进入世界3等有关问题,很受启发。吕老师还有许多有关知识论文章,我也多已下载学习,很感兴趣,以后有机会再向吕老师讨教,共同探讨!

我对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并没有专门研究,但在这几年研究信息本质问题中,无意中也构造了基于信息联系的三个世界,似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划分有点相似。现作一简单介绍,并试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做一些比较,欢迎吕老师指正,并欢迎科学网上对此有兴趣的朋友讨论。

我的基于信息联系的三个世界划分如图所示,我把它也称为人类社会发展系统模型。

世界1:客观自然世界。

包括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物质世界,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本身就是从自然界进化形成的,因此人和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是客观自然世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系统科学研究表明,世界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自然物质世界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人与人类社会从自然界演化形成,自然也具有系统性,社会就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系统结构形式。因此,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客观自然世界实际上应包含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两个子系统,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自然界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社会的社会属性(包括社会经济状况、生活水平和生产关系等)都是主观认识世界的认识之源。

世界2:主观认识世界

主观认识世界是人类所有个人思想认识的集合,我们也可称它为人类思维系统,它是人类能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并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它的系统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在同一社会时空条件下对客观事物认识有一定联系,表现为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整体性;二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对自然界系统属性和人类社会系统属性的反映,因此人类主观认识世界对客观世界属性的认识也具有系统性,表现为人类知识的体系特性。主观认识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称为人的智能,是主观认识世界的基本系统属性。

世界3:人造科技世界

人造科技世界是人类社会形成以后产生的一个新的系统要素,是直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造科技世界包含数据世界和技术世界两个子系统:数据世界是一个人类社会可以共享的知识库,它是认识世界中知识的直接输出,但通过在客观世界中的交流、积累和处理,使它从整体上更能反映人类社会对客观世界本质属性相对正确的认识,形成科学知识体系,因此更具有系统性,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资源;技术世界包括人类进行生产所使用的一切工具和设备,它们都是人利用科学知识设计和构造出来的,也是认识世界中知识输出的结果。技术世界的属性直接表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经济的生产力,它是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水平密切对应的,是各种相关技术综合形成的能力,因此,技术世界也具有系统的整体性。数据世界与技术世界之间也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图中所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系统模型还给出了客观自然世界、主观认识世界和人造科技世界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基本关系。首先,由于三个基本子系统首尾相联,形成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主控系统环,它体现了人类在认识世界基础上通过科学技术改造世界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也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智能、知识、科技与经济相辅相成的基本发展规律。其次,模型还给出了三个辅助系统环:在客观自然世界与主观认识世界之间的实践考察环,体现了人类亲自参加社会与生产实践的作用;在主观认识世界与人造科技世界之间的学习与科学实验环,体现了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学习交流和科学实验以提高科学知识与技术水平的作用;在人造科技世界与客观自然世界之间的生产自动控制环,体现了人类直接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生产自动控制的作用。正是这些辅助系统环与主控系统环的复杂协同作用,不断推动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下面与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做一些比较和讨论:

(1)关于世界1。波普尔把他称为物理世界,包括物理对象和状态,包括地球在内的全部宇宙自然界。我认为,物理的概念比较含混,它可能包含自然界,也可能包含世界3中产生的人造物理的东西(如房屋、车辆等),而且用物理世界还会引起是否还有化学世界的疑问?所以我用了客观自然世界,一方面强调它的自然性以区别世界3中人造的东西,一方面强调它的客观性以区别世界2的主观认识。也没有用客观物质世界,因为世界3人造的东西也有物质的。

(2)关于世界2。波普尔称为精神世界,包括所有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心理素质、意识状态、主观经验等。我认为用“精神”的概念过于抽象和哲学化,所包含的心理、意识等内涵也比较杂乱。我用“主观认识世界”特别强调和突出了认识的作用,因为人脑中一切精神的东西,包括心理、意识、思想、知识等都是基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产生的,是对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而且认识的过程也正是人们从客观世界获得信息和产生知识的过程。认识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基础,也是产生一切知识的根源,包括世界2中个人大脑中的知识和输出到世界3中的社会共享知识,都是基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突出了“认识”,世界2的内涵也比较具体和容易理解。强调“主观认识”则是强调人脑这个认识主体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也即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属性只有相对的真实性,从而也进一步明确了认识主体与被认识客体之间的主客观关系。主观认识世界就其认识的内容而言当然属于非物质的精神世界范畴,但它仍然是由客观自然世界这个物质世界(人和人脑)来承载。这也体现了世界2与世界1的一种关系。

(3)关于世界3。波普尔称为客观知识世界,包括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文艺、宗教、科学、技术等。我认为,如果按照“知识”的一般概念,知识属于认识范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因此知识首先应该产生于世界2,产生于每个个人的大脑中,在人脑中产生的这种知识我们可称为个人隐型知识,个人大脑中的隐形知识以各种语言编码结构形式输出,在人类社会中通过交流、处理、积累逐渐形成可为人类共享的显型知识。如果这样来理解知识,波普尔把世界3称为客观知识世界就有些问题值得商权:第一、既然知识源于世界2而后进入世界3,如果把世界3称为客观知识世界,那么是否该把世界2称为主观知识世界呢?这样把知识划分为世界2中的主观知识和世界3中的客观知识可能也不妥吧?而且知识概念应窄于精神或认识概念,它也难以涵盖精神世界或认识世界的更广泛内涵;第二、波普尔强调世界3知识的客观性实际上是指以语言编码结构形式用某种客观世界的物质介质(如纸张、磁盘、光盘等)承载的知识,它确实脱离了人脑的主观认识世界,但这种客观性只是知识存在形式的客观性,实际上,人脑中的知识,虽然我们目前还不太清楚它是以何种编码结构形式存储于大脑中的,但人脑也是一种客观的特殊物质介质,因此,就知识存在形式而言,世界2和世界3中的知识都需要以某种客观物质介质来承载和存储,如果知识的客观性是指此,则二者并无本质区别;而就知识的本质、知识的内容而言,无论是世界2或世界3中的知识都是基于认识产生的,而认识的本性必定具有主观性,无论是个人或人类整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只有相对的正确性(相对真理),如果把知识的客观性视作知识内容对客体事物认识的真实程度,由于认识存在主观性,知识也具有先天的主观性,永远也只能有相对的客观性,无论是世界2或世界3中的知识,这也是一样的;第三、波普尔的客观知识理论还特别强调了客观知识的自主性,认为客观知识是脱离了认识主体和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是具有“生命”可以像树一样自主生长的知识。我认为,虽然个人大脑中基于认识产生的知识,输出到世界3后借助包括具有人工智能的电脑、计算机网络等各种信息技术的处理、积累,尤其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学习、交流,还包括利用前人通过文字等留下的知识,可以使世界3中的 “客观知识”不断提高和发展,更加全面、本质、深刻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但这似仍不能说是客观知识脱离认识主体的完全自主性的发展,因为对知识信息进行处理的各种信息技术本身,仍然是基于人类认识的物化的知识,而且信息处理过程需要新的知识信息输入和对信息处理的管理控制等也都离不开人,因而也必定受人认识主观性的影响,世界3中的“智能”和“生命”仍然是“人工智能”和“人工生命”。基于以上认识,我的世界模型中把世界3称为人造科技世界,“科学”是人类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体系,是知识中的精华,“技术”是知识在人类生产领域的物化,所以用“科技”实际上体现了世界3中“知识”的核心地位,但又不至于与世界2中个人隐型知识混淆;用“人造”突出了世界3是人基于知识构造的世界,也以此区别于世界1的客观自然世界。人造科技世界,既包含知识、科学这些基于认识的精神产品,也包含生产工具与科技创造的一切体现人类文明的物质产品。所以它是在人类社会形成、人类智能发展后产生的一个崭新的世界,是推动人类社会系统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

(4)三个世界的信息联系。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虽然也指出了三个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也指出先存在世界1,然后在更高层次上出现世界2与世界3,但他没有进一步指出如何联系和作用,更没有从现代信息理论和信息科学的高度来分析三个世界之间的联系。我们在信息本质研究中,基于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辫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信息正是在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使一事物属性内容反映到另一事物属性之中而形成的,“

我眼中的信息世界??作文450字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拥抱信息时代。我们是世界的太阳,燃烧着美好的未来。

电视机,已经走进了家家户户。小朋友看动画片,让他们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获得了很多知识,变得更加聪明。大人看电视,让一天的疲倦都烟消云散了,大家之间多了理解,宽容,生活质量提高了许多。特别是老年人看了电视,一天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孤单的生活充满七色阳光。

互联网的发达,让我们现在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有问题时,必定抓耳挠腮,心中烦躁。在网上轻轻一搜,答案跳跃在眼前,问题迎刃而解。去街上买东西是一件辛苦的事,谁也不想在烈日炎炎之下汗流浃背地走着。如今,我们却可以在家里的空调下任意选购自己喜爱的物品,甚至可以买到国外的东西。互联网让我们打量世界,了解世界。

走进信息世界,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我们应该有创新的意识。现代社会很需要创新,不然就会落后。我们要获得更多的知识来挑战自我,实践自我,勇于创新。

让我们跟着时代的列车,踏着前进的步伐,即将远航!

信息世界指的是什么

信息世界: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从事物的特性到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经历了三个领域:现实世界、信息世界、机器世界。

(1) 现实世界: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客观世界,称为现实世界。

(2) 信息世界: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3) 机器世界:信息世界的信息在机器世界中以数据形式存储。

信息世界中数据描述的术语有:实体、实体集、属性、实体标识符

机器世界中数据描述的术语有:字段、记录、文件、关键码

它们的对应关系是:

在数据库中每个概念都有类型和值之区分,类型是概念的内涵,值是概念的外延

(一)关于信息的知识

1、什么是信息

信息的定义

对于信息的定义呈现出多定义而又无定论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是由于观察事物的多维视野造成的。多维视野是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横向科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信息定义,即使是同一学科也可能出现差异很大的命题。在信息的定义这一问题上,也是如此,自然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中所说的信息常常不是一回事,前者多指数据、指令,后者多指消息、情报,但即便如此,同属社会科学的消息、情报与信息也有一定的差距。

信息化的创始人香农和韦弗1948年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中指出:“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information)。”这一定义是从通信科学的角度来探讨信息概念的,排除了信息的语义因素的定义,不考虑信息的含义价值,特指一种形式信息和统计概率信息因此不能直接用于研究人类的信息传播。但这一定义指出了信息的一个价值——减少不确定性,这是信息的认知知识功能,即当一个信息为人们所感知和确认后,这一信息就成为一定意义上的知识,形成后的知识又可以作为信息来传递(冗余信息);而尚未被认识的原始,则成为人们努力探讨的对象,在尚未认识它们之前还不是知识(未知信息)。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对信息的定义是:“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所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这一定义深入到了人与世界的交换关系,涉及交换内容,因此比前一个定义更适合用于研究探索人类的信息传播。

这一定义的贡献与缺陷都是明显的。一方面,他确认了信息是人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间的桥梁,客观世界作用于主观世界,主观世界反作用于客观世界,都必须依靠信息的媒介作用,人的大脑是个信息处理中心,在不断地接受、处理、储存来自人体内部和外部的种种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来改造成客观世界。但另一方面,这个定义将凡是我们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都称为信息,我们知道世界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三者密切相关,但各不相同,信息虽然具有物质属性,但不是物质实体本身,同样,信息可以转化为能量、但不是能量本身,信息是由事物发出的信息、指令、数据、信号等所包含的内容。

我国国家标准GB489885《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中,关于“信息”的解释是:“Information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形态或运动状态,也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一般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事件的不定性减少。”

这个定义首先明确了信息的本质是物质的属性,而不是物质实体本身。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人体本身和人类社会,都是在不断运动着的,运动的物质,必然会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引起物质结构、数量等多方面的变化,事物的这些变化,便成为信息产生的物质基础。因此,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发出的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这个定义中首先弥补了信息论中对信息定义的特定指向性——即只描述了非人类、非语义层的信息概念,把信息这一概念放到人类社会以及人类交往中考察,也纠正了控制论信息定义中对信息概念的泛化倾向,继而明确指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而不是事物本身,是由事物发出的消息、指令、数据、信号等所包含的内容,是数据、消息中的意义。

同时,这一定义明确了信息的认知知识的功能,即能减少不确定性的能力,可以说,信息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对获得信息进行处理并使之系统化的结果。这一功能是信息的基本功能,是人类解释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知识的积累、科技的发展进步、经济文化的繁荣,都离不开信息的这一功能,经过大脑对信息的鉴别、筛选、归纳、提炼和存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逐步深入,人类逐步进化、进步、发展。

其次,这一定义明确了信息是指数据与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是数据与消息这样的讯息中所包含的内容,区分了信息与讯息,从结构上使信息的概念更加准确。

《辞海》:信息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预先不知道的报道。

心理学:信息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东西,它存在于自然界、印刷品、硬盘以及空气之中。

描述定义:信息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象、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

从测量角度:信息是事物特性的可转换量和实际转换量的综合量度。

人脑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和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不是新冒出来的事物,本来就广泛存在于自然与社会之中。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依靠太阳东升西落带来的信息确定时间的。南雁告春,是动物带来了春天的信息;一叶知秋,是植物送来了秋天的信息。

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与亲友、朋友们通信,看电影、电视,也是在接受信息。信息包含了人们以往不知道或者不能确定的东西。因此,消息、新闻、报道、资料、情报都是一种信息。知识也是一种信息,是经过人们提炼、加工、系统化了的信息。

2、信息的特点

信息是活的,是在不断扩充的。牛顿是伟大的科学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牛顿那个时代,就会感到那时的信息少得可怜。也可以预计,再过30年、100年,信息会多得令人吃惊。我们掌握的信息越多,用得越多,用处也越大。

信息是可以压缩与还原的。比如,很多复杂的现象,可以归纳成一条简明的定律;一大堆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这就是说,人们能够对信息进行集中、综合和概括。同时,也能将压缩了的信息展开。

信息是可以存贮的。信息有一定的载体,远古时代人们只能用大脑来保存信息,后来有了文字,就用文字来记存各种信息。人们把文字镌刻在物质载体上,例如古巴比伦的泥板、古埃及的莎草纸,古代中国的青铜鼎、竹简、布帛等,以及在任何古代民族可见的石碑、石刻等等,大凡物质的东西都可以用符号的方式记录信息,因如,信息可以通过载体储存和传播。除此之外,信息还可以借助图象、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进行传递。今天,人们还可以用电子计算机及其他自动装置保存信息。

信息也是需要加工的。例如,4×6-7=17,就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加工。等号左侧是原始信息,右侧是加了工的信息。将英语译成汉语,也是信息加工。英语是原料,汉语是成品;后者对中国人更有用。此外,像经营决策、情报检索、资料分析、自动控制,甚至下棋、打扑克都是一种信息加工。

信息处理是指将信息缩小、放大、分类、编辑、分析、计算,加工成某种要求的数据形式,如绘制图形、打印报表等。

过去,信息加工大多依靠人的大脑来完成。在信息量小、变化缓慢的时代,大脑还能对付。到了今天,信息迅速膨胀,瞬息万变,竞争激烈,只依靠大脑进行信息加工已经不行了,信息加工也要机械化自动化,就非用机器不行了。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就是用来进行信息加工的机器,它能够以超凡的速度、惊人的记忆力,来完成大脑所无法完成的信息加工。加工业的发展,建立了以各种机器为基础的工业,带来了工业化的社会。信息加工的不断发展,毫无疑问,将建立起以各种电脑为基础的信息工业,将人类引入信息化的社会。

3、信息的传输

静止的信息本身并没有实际意义。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只有当信息借助与载体进行传播的时候,才具有了实际意义。通过信息交流,人们能够了解别人,认识世界,并传达自己的思想,正是信息的广泛传播,赋予了人类区别于任何其他动物具有了发达的智慧,改变着这个世界,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人类最古老的媒介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人的身体本身,人们使用手、脸等身体部位来进行动作、表情等非语言传播。然后才产生了语言。一些人类学家认为,语言是在10万年前出现的。

大约纪元前2万年左右,人类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作品今天在法国北部的山洞里依旧可见。他们在这些洞壁上留下了驯鹿、野马和一些灭绝的动物的绘画。在史前的不同时期,这些壁画一定是由那些最富创造力的人类创作的,是史前人类最原始的媒介之一。

人们还在树上刻标记以指明路线,用堆石头表示方向或边界。在有文字以前的社会中,人类把表达深远意义的装饰性图案做在陶器、编织物、雕刻和其他简陋的日常用品上。

烽烟和旗鼓曾是古代远距离传播的重要媒介,烽烟用于示警,旗鼓用于指挥进退。中国的《孙子兵法》所说的“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尽管有这些媒介,文字出现前人类超越面对面传播的能力还是极为有限。人类除了木头、树皮、兽皮或石头上的那些图画以外几乎没有跨越时间的东西。视力、听力和气象条件限制了他们远距离传播的能力。如当时的人们只能在白天有利的天气条件下看到远方的烟火信号。

电子媒介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综合产物。19世纪后半叶由于电的发现和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始诞生了一大批电子媒介,电讯、电话、电影、广播、电视等等都是19世纪至20世纪人类的伟大发明。电子媒介对人类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1899年3月28日,意大利科学家成功地将一份电报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发至法国,1901年又完成了横越大西洋的无线电报的发收。

在此期间另一项伟大的发明是贝尔发明的电话。当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缆铺设成功,连接了大西洋两岸欧洲与美洲时,这两个大陆上的人们举行了十九世纪最大规模的狂欢,以庆祝这项伟大的发明。

电视的诞生

电视的出现是媒介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音响、图像节目的传播媒介,统称为广播。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也就是说,广义上讲广播包括了单有声音的广播及声音与图像并存的电视,也包括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

1925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德成功地完成了传送和接收画面的实验。1926年1月26日,科学家在伦敦作公开的示范表演,震惊了世界。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黑白电视的国家。贝尔德也因为对电视发展的杰出贡献,被称为“电视之父”。

彩色电视的普及

20世纪50年代初,最具意义的是彩色电视的兴起。美国于1940年首先完成了彩色电视的发明,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首先正式播送彩色电视节目。日本也于1960年正式播放彩色电视节目。中国于1973年播放彩色电视节目。电视信号在地面传送是用微波传送的。

网络媒介

电脑作为网络媒介,一问世即倍受青睐,发展迅速,以致有人预言:以电脑为主体的电子报刊将取代普通报刊,新型网络媒介将取代大众媒介。

网络媒介有三个显著特点:(1)高度的综合性。它将电脑、声像、通信技术合为一体,是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放机、VCD机、电话机、游戏机、传真机、打印机、电子信箱等媒介的性能大综合,同时又是书籍、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优点大综合。(2)充分的交互性。过去的人际传播是“点对点”的“对话式”双向传播,大众传播是“点对面”的“独白式”单向传播,·网络媒介为人类传播活动提供了第三种传播形式——电子“交互式”的网络传播。这种传播既综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点与优势,又不是两者简单的整合和延伸,而是一种全新的创造。目前的交互形式有:交互式CD、交互式电视、电子信箱、电脑购物、电脑会诊、电脑查询、网络电话、网络讨论、口声邮递、自学辅导等。(3)方便性和快捷性。通过网络媒介传递和交流信息,不需要纸张,不需要印刷、投递,也不需要广播电视节目发射时的昂贵而复杂的设备,它是将讯息拨号进网,在通讯线路上进行自由传送,不分地区、不论国界,随传随至,既方便快捷,又省钱省力。

网络媒介本来是科学家及大学之间的快速而便宜的通讯工具,今天正变成为像电台和电视台一样的大众传播媒介。这种媒介“将把千百万大脑产生的知识和信息创造性地联系起来;人们将创造新的、不曾预料的概念和图像,这些概念和图像可以回答我们想知道的东西。”所以,尽管网络媒介的发展面临“不安全、被盗看盗听和篡改”三大威胁,出现了“色情、暴力和反政治”的有害内容,但人类不会因噎废食,也许网络媒介不久会成为一种既自由又守纪的新型媒介,并继续与其它媒介共同成为有益无害的“社会公器”。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说飞鸽传书、用烽火、用快马等等,

将一个信息从伦敦送到纽约

信息传输的时期

传输方法

从发送到接收的时间间隔

1750年

帆船

6到9个星期

1840年

快速帆船

大约12天

1858年

第一次跨越大西洋的电报

数秒

1970年

第一个跨海直拨电话

即刻

1990年

电子计算机网络

即刻甚至更快

两千多年来,人们不断更新、改进传递信息的方法。直到近代交通工具问世,世界上才形成庞大的邮政系统,信件报纸甚至包裹都可以通过火车、轮船、飞机运往世界各地。

但是,以往的改进只着眼于通信的方式,而电报、电话、广播的出现,则使信息完全脱离了信件的形式。1844年,莫尔发明了电报。后来,贝尔和沃特林发明了电话。

1902年,史特波菲德又发明了无线电广播。这样,信息变成电磁波发送出去,几乎在发送信息的同时,人们就可以通过收报机、电话机、收音机了解到消息的内容,这可真是通信史上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啊!

人们仍然不满足,他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电报电话日益普及,输送信息的电线电缆像狭窄拥挤的公路一样,经常“堵车”,不是占线就是串线。于是,科学家想出了激光通信的办法:一束光纤通信的容量是铜线的25万倍,一条光缆可以通一亿条线路。就是说,两亿人可以同时通话而互不干扰。激光通信被迅速采用,20世纪80年代末,跨越大西洋的6000公里海底光缆已经铺设完工。

1993年,美国人阿尔·贝尔又提议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把工厂、矿山、铁路、学校、商店、银行、图书馆、旅游景点、文艺单位、研究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家庭的计算机联网,让人们可以随时接受到任何地方传播出的文字、声音和图像。这个提议受到各国的重视,信息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仅仅过了几年,信息网络就已经覆盖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梦想。

信息世界中的信息的特点是什么?机器世界的数据的特点是什么

信息世界中的信息的特点是客观真实性、传递性、时效性、目的性、可处理性、可共享性。机器世界的数据的特点是准确性,客观性,机械性。

信息世界: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机器世界:信息世界的信息在机器世界中以数据形式存储。

关于信息的世界和信息的世界是由1和0组成的,但人类社会并非只有黑与白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信息的世界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