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币安交易平台 > 2015越剧演出信息(越剧 演出)

2015越剧演出信息(越剧 演出)

发布于:2022-12-16 作者:沫沫 阅读:16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2015越剧演出信息,以及越剧 演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浙江越剧团有否演出过越剧林巧稚?

演过。2021年7月17日晚,越剧张派现代戏《林巧稚》在福州芳华剧院上演。18日上演了由优秀青年演员赵阳领衔主演的传承版《林巧稚》。浙江越剧团演出过越剧林巧稚。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女,医学家。

天然舞台11月12日越剧演出时间

天然舞台11月12日越剧演出时间为18:45分。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得:宁波天然舞台文化惠民系列演出-宁波小百花越剧团走进逍林演出将于11月9-12日在逍林镇文体中心精彩呈现。4台经典大戏将走进越剧殿堂。演出时间剧目:11月9日18:45分《花中君子》。11月10日18:45分《何文秀》。11月11日18:45分《碧玉簪》。11月12日18:45分《百花江》。

要所有越剧的剧目

所有的??!!题目太大啦

“越剧自进入上海以后,所演剧目数以千计,仅在建国前,各越剧演出团体上演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有剧名5 857个”

下面是一些优秀剧目

《汉文皇后》《北地王》《风雪雨樵》《十一郎》《孔雀东南飞》

《西厢记》 《梁山伯与祝英台》 《碧玉簪》 《红楼梦》

《荆钗记》《西施断缆》 《寒情》《藏》 《雪里小梅香》 《古墓香魂》 《三月春潮》《百花江》 《蛇恋》 《风流才子》 《杨乃武》

《末代皇后》《倩女离魂》《箍桶记》《金山战鼓》 《则天皇帝》

《魂断铜雀台》《盘夫索夫》 《情探》 《莲花女》 《第十二夜》

《凄凉辽宫月》 《追鱼》《春香传》 《花中君子》 《李娃传》

《西园记》 《三看御妹》《血染深宫》 《玉簪记》《早春二月》

《舞台姐妹》 《珍珠塔》 《祥林嫂》 《青云梦》 《五女拜寿》

《大观园》 《长乐宫》 《天长地久》 《醉公主》

《日落日出》 《绣花女传奇》 《桐花泪》 《蝴蝶梦》

《蔡锷与小凤仙》 《重生缘》 《琥珀情》 《何文秀》 《真假驸马》

《皇帝与村姑》 《孔乙己》 《琵琶记》 《国色天香》 《金凤与银燕》 《马龙将军》 《胭脂》 《将门之子》 《赵氏孤儿》 《白兔记》

《游龙飞凤》 《梨花情》 《啼笑因缘》 《玉蜻蜓》 《阿育王》

《青衫红袍》 《叶香盗印》 《画龙点睛》 《三夫人》 《是我错》

《女皇与公主》 《孟丽君》 《招驸马》 《屈原》 《柳毅传书》

《蔡文姬》 《沙漠王子》 《梅龙镇》 《桃李梅》 《沉香扇》

《李清照》 《画眉》 《天之娇女》 《汉宫怨》 《血手印》

《张羽煮海》 《状元打更》 《江姐 》 《新版红楼梦》

《鲁迅在广州》

;c_id=37s_id=473page=1

这里有每场戏的介绍

----------------------------------------------------------------------------------------------------------------------------------------

剧目知识(春江网·何为越剧剧目):

越剧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从说唱艺术演变成戏曲后,剧目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将原唱书节目变成戏曲形式演出,如《赖婚记》、《珍珠塔》、《双金花》、《懒惰嫂》、《箍桶记》等剧目;二是从兄弟剧种中移植,如从新昌高腔移植的有《双狮图》、《仁义缘》、《沉香扇》等剧目,从徽班移植的有《粉妆楼》、《梅花戒》等剧目,从东阳班(婺剧)移植的有《碧玉簪》、《玉蜻蜓》等剧目,从紫云班(绍剧)移植的有《龙凤锁》、《倭袍》、《二度梅》、《三看御妹》等剧目,从鹦歌班(姚剧)移植的有《双落发》、《卖草囤》、《草庵相会》等剧目;三是根据宣卷、话本、民间传说的故事编写,如《何文秀》、《蛟龙扇》、《烧骨记》等剧目。越剧自民国6年(1917年)进入上海剧场后,演出的大都是以上三类剧目。民国9年(1920年)以后,越剧进入绍兴文戏时期,又从海派京剧中学来《狸猫换太子》、《汉光武复国走南阳》等连台本戏和《红鬃烈马》等剧目,又从申曲(沪剧)、新剧(文明戏)里学来《雷雨》、《啼笑因缘》等时装戏。

在剧目样式上,小歌班一进入上海,上演的都是整本大戏,偶尔在大戏前加演一出如《箍桶记》之类的生活小戏。民国6年(1917年)5月13日至6月8日,小歌班首次进入上海的首期演出中,有好几部戏还以连台本戏形式演出,如《龙凤锁》、《七美图》用1至3本,3个场次演出。其后,连台本戏成了小歌班和绍兴文戏时期常有的演出剧目,最长的连台本戏《薛仁贵征东》、《汉光武复国走南阳》均有30本之多,连演30个场次。演出剧目轮换频繁,通常是一本戏只演一场,所演的全是“路头戏”(后称“幕表戏”,即在演出前由派场师傅向演员叙说剧情后,由演员上台去即兴表演)。部分经常演出的剧目,有的成了某些著名艺人的拿手戏,内中有些场次有相对固定的唱词,并为同行所沿用,而称为“肉子戏”。总之,那时既没有完整台词的剧本,亦无专职的编剧人员。

民国27年(1938年),女子越剧在沪兴起,名伶姚水娟为吸引观众,除演出传统老戏外,又首聘从事过文明戏的《大公报》记者樊篱编写新戏,如《花木兰》、《冯小青》、《范蠡与西施》等剧目。但这些新编剧目也无全部台词,只有部分重场戏有唱词和念白,其余仍需演员到台上即兴表演,行话谓之“掼路头”。

民国27年(1938年)12月8日~9日,姚水娟在天香戏院复演《花木兰》时,在报纸广告上登载“樊篱编剧”的字样。这是越剧专职编剧人员在报纸广告上署名的开始。

民国31年(1942年),袁雪芬创始的“新越剧”,吸收了业余话剧工作者参加,并组成“剧务部”,建立剧目编导制,使用完整剧本。民国31年(1942年)12月8日,袁雪芬在大来剧场演出的《断肠人》,是于吟根据陆游写《钗头凤》的故事改编的。这是袁雪芬改革越剧后第一部有完整的唱、念台词的戏。此后,凡参与越剧改革的剧团都是这样做。从民国31年(1942年)冬起至民国38年(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为止的“新越剧”时期,各越剧团编演了数以百计的新剧目,大大拓宽了剧目题材,不仅有反映古代风貌的古装戏,也有反映近代生活的清装戏和现代生活的时装戏,还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蒙装戏、回装戏。在取材上不仅有根据中国古典文学改编的,也有根据外国戏剧和小说改编的。在品类上不仅有历史宫闱戏和家庭伦理剧,也有神话传说戏和社会言情剧等,如《香妃》、《祥林嫂》、《石达开》、《国破山河在》、《太平天国》、《沙漠王子》、《浪荡子》、《山河恋》等,均为这一时期颇有影响的剧目,《祥林嫂》更是被评论界称为越剧改革的里程碑。

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改方针指引下,上海越剧自解放初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在剧目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据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盘夫索夫》、《李翠英》、《血手印》、《情探》、《追鱼》、《打金枝》,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孔雀东南飞》,根据历史资料新编的历史剧《则天皇帝》和根据外国文艺改编的《春香传》等,都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优秀剧目。

文化大革命后,剧目创作上有所开拓和创新,突破戏曲不能表现领袖人物的禁区,上海越剧院以男女合演的形式,创作了具有探索性的现代剧《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等剧目,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领袖和伟人的舞台人物形象。还产生了《汉文皇后》、《光绪皇帝》、《血染深宫》等一批优秀历史剧。

越剧自进入上海以后,所演剧目数以千计,仅在建国前,各越剧演出团体上演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有剧名5 857个。尽管其中夹杂一剧多名的情况,但演出剧目之多,仍十分可观。但能够作为优秀剧目流传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越剧的资料

一、历史

百年越剧 千古绝唱—越剧发展之不完全档案

1906年清明节前几天,嵊县桃源乡东王和黄郎地村的南派唱书艺人李世泉、高炳火、钱景松、李茂正、袁福生等结伴前往桐庐、富阳、于潜县一带唱书。在村民的要求下,艺人们第一次“登台做戏”,“落地唱书”开始向“小歌班”进化。

1917年4月,小歌班艺人袁生木、金荣水、俞存喜、钱景松、潘法金、黄小达佬、高和灿等聚集于嵊县新市乡上碧溪村袁生木家,共商闯上海的具体事宜。由于演出水平低劣,在惨淡经营月余后,众人卖掉铺盖凑路费回家。

1919年冬天,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精心准备,周麟趾等四十余人三进上海。这次几乎汇集了当时男班所有精英。次年年初,周麟趾在沪重建华兴戏院,更名为升平歌舞台,这个舞台成了男班在上海打响的主要阵地。

1921年,《申报》刊出广告,称“小歌班”为“绍兴文戏”。

1923年7月9日,越剧第一副女子科班在嵊县施家岙村开科。后来,这一天被定为女子越剧的诞生日。

1925年,女班到杭嘉湖地区演出,正巧遇到有男班也在那里,几位男艺人参加到女班中来,同台串演。但男女宫不协调的矛盾却成了女班艺术发展上的一大障碍。在摸索中,施银花等大胆创出了女子《四工调》,走出了女子声腔发展的第一步。

20世纪30年代末,女子越剧兴起,最早成名的女演员大多数是嵊州人,其中最有影响的“三花一娟”,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施银花被誉为越剧“花衫鼻祖”,姚水娟则被称为“越剧皇后”。

1938年,日寇侵袭浙江,在大批人士前往上海避乱的同时,“绍兴文戏女班”开始大规模进入上海,影响日益扩大,报刊、广告上开始正式称其为“越剧”。

同年9月,嵊县举办“嵊剧演员训练班”,这是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形势下,由当时官方主办的艺人培训活动,对于推动旧剧改良、进行抗日宣传和提高艺人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

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界人士参与对越剧的变革,称“改良文戏”。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是被称为越剧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有竺素娥、屠杏花、李艳芳;青年演员如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崭露头角。

1942年,在以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越剧演员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全面的越剧改革,建立了编导制。

1946年5月,袁雪芬等把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

1947年下半年,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傅全香、范瑞娟、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等10人,为筹建一个自己的剧场和创办越剧实验学校,冲破重重阻力,义演了《山河恋》,这就是越剧史上著名的“越剧十姐妹”。

1947年10月13日,著名越剧女演员筱丹桂因不堪恶霸张春帆的百般凌辱,忍无可忍,留下“做人难,难做人,死了”的八字遗言后愤而服毒自尽,以死抗争,死时年仅27岁。

1949年上海解放,7月,举办了以越剧界人员为主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第一个国营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1年,国营的浙江越剧实验剧团建立。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成立。

1977年1月起,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陆续恢复上演。1978年,男女合演的《祥林嫂》被摄制成彩色宽银幕电影,《五女拜寿》、《莫愁女》、《春江月》、《桐江雨》、《花烛泪》等剧,也相继被搬上了银幕。此时,一些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名的演员如陆锦花、王文娟、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都已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唱腔,成了越剧界继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之后的代表人物。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越剧界陆续试行了体制方面的改革。上海、浙江、江苏大力培养新一代青年演员,其间涌现出了赵志刚、钱惠丽、方亚芬、陈颖、韩婷婷、单仰萍、章瑞虹、王志萍、茅威涛、董柯娣、何赛飞、方雪雯、陶琪等新秀,蜚声海内外。

越剧发展史上的N个节点

落地唱书

19世纪中后期,在嵊州农村出现了田头歌唱的自娱性活动,其代表人物是马塘村农民金其炳。1860年前后,嵊州连年遭灾,经济萧条,清政府捐赋日增,当地农民度日艰难。为谋生计,他们开始模仿“扫地佬”等乞讨口艺形式,把田头歌唱作为赖以谋生的手段,在本县、东阳、义乌、桐庐一带农村,用四工合调唱“彩头话”或生活故事,即“沿门唱书”。如《扫地佬送元宝》:“正月里来新春头,堂前高挂福禄寿,扫地佬,手拿金扫帚,一扫扫到店王大门口……”

到了同治年间,“沿门唱书”逐渐从站立人家门口演唱变为在厅堂、茶楼内演唱,称为“落地唱书”。随着唱书艺人不断增多,唱书地域也逐渐扩展到了宁波、绍兴、金华等地,唱书方式也从地上走向台上,成为“走台书”。在这一时期,沿门唱书、落地唱书和走台书一起并存,通称“落地唱书”。

文戏男班

1906年清明节前,嵊州南派艺人钱景松、李世泉等,在于潜乐平伍村唱书时,为了顺应观众的要求,走上了由几只稻桶搭成的简易台上进行说唱,一人担任一个角色,首次改说唱为演唱。而北派艺人马潮水也在余杭陈家庄上台演唱了《珍珠塔》。同年清明,李世泉等又在家乡甘霖镇东王村再次搭台上演,一时轰动了剡城。不到一年时间,嵊州境内几乎所有艺人都合班上台表演,正式戏班开始出现,一个崭新的剧种就这样诞生了。

当时,对这样的戏班,有好几种叫法,一称“小歌班”,又名“的笃班”(以“的的笃笃”的打击乐声而定名),以后也有人称“剡剧”、“嵊剧”。

小歌班最初出现的时候,在艺术上比较粗糙、简单,所演剧目都是唱书书目或从兄弟剧种移植而来,唱腔没有丝弦伴奏,只有尺板、笃鼓和金刚腿,其过门和配音还是人声帮腔。但是,小歌班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又能以生动的剧情和风趣的语言吸引观众,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小歌班

自小歌班诞生以来,不断吸取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营养,使自己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剧目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演出范围也开始由农村向城市进军,从绍兴、宁波、杭州,一直到上海。

由于小歌班所演的剧目多是儿女情爱,同时又有丝弦伴奏,格调幽静文雅,与绍兴大班相比,显得非常文气。在1921年,上海《申报》刊出了广告,第一次称小歌班为“绍兴文戏”。该名一直沿用了十几年。

在当时的班子中,参与演出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演员,当时比较有名的有四大小旦:卫梅朵、白玉梅、金锡芳、费翠棠;四大小生:王永春、张云标、张志帆、支维永;四大小丑:马阿顺、张瑞来、金瑞苗、谢紫云;四大老生:马潮水、娄天红、童正初、金小邦等。由于演出人员以男演员为主,所以这一时期的班子,又称“绍兴文戏男班”。

文戏女班

在小歌班向绍兴文戏过度、男班在沪打开局面时,上海开始时兴一种“髦儿戏”,即女子演戏。在上海“大世界”中,与绍兴文戏同时演出的还有许多女班,如“女子新戏”、“女子申曲”、“女子苏滩”等。女子登台表演,以其俊美的扮相和甜美的唱腔,在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同时,也影响和冲击着绍兴文戏男班。针对这一现状,艺人们创办女班的想法开始形成。

1923年春天,同为嵊州人的上海升平歌舞台前台老板王金水和艺人金荣水,在艺人们的支持下,回到了嵊州施家岙,准备筹建女子科班。这时,有男班艺人在离施家岙五里的上碧溪村也办了一副女子科班,但由于是一副子弟班,又没有培养出成名的演员,因此未能给后人留下更多的印象。而施家岙的女子科班,则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涌现出了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沈兴妹等一批名演员,开创了女子越剧的先河。施家岙女子科班在越剧发展史上被称为第一副女子科班。

在1929年以后的几年中,剡溪两岸的女子科班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班数之多,难以数计。这些班子,主要流动演出于浙江城乡,尤其是杭嘉湖一带。这段时间,被越剧史上称为“绍兴文戏女班”时期。

女子越剧

20世纪30年代中期,嵊州(县)农村女子科班(绍兴文戏女班)已十分普及。据有关资料记载,1935年,嵊州全境40万人,有2万多人参加了女班演出,女班总数达到了200多家。

1938年,日寇侵袭浙江,大批绍兴、宁波一带的人士去上海避乱或谋生,为女班进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观众。在那段时期,“绍兴文戏女班”接踵涌入上海,影响也逐渐扩大,在报刊、广告上,开始称其为“越剧”。

其实,“越剧”两字早在1925年就已出现,曾与“绍兴文戏”、“的笃班”、“小歌班”等混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因用得很少,没有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女班在上海落脚后,姚水娟等一批艺人开始实行编剧制,轰动了上海,为越剧的蓬勃发展打开了局面。而“越剧”这一名称,也进一步为观众、舆论界和演员所接受,逐渐替代了其他名称。

1942年,在以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越剧演员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全面的越剧改革,建立了编导制。1946年5月,演员们把鲁迅先生的《祝福》搬上了舞台,成功地上演了《祥林嫂》。在艺人们的不懈努力下,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新剧目,并创出了《尺调》和《弦下调》,“女子越剧”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改人改制改戏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组织艺人们进行了以“改人、改制、改戏”为中心的“三改”学习,举行了全国、华东地区和浙江省戏曲调演,越剧开始走上全面发展繁荣时期。

随着越剧艺术的广泛流传,越剧演出几乎遍及了全国各省市,并开始走向世界,受到了法、德、美、荷兰、比利时等欧美国家和朝鲜、日本等地观众的欢迎,成为了受国际文化界所瞩目的全国性大剧种。

在这期间,越剧新剧目大量涌现,数以百计的剧目被搬上银幕和屏幕;越剧新秀人才辈出,唱腔流派色彩纷呈。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越剧艺术终于发展成了戏曲界的一朵奇葩。

二、唱

越剧音乐曲调、流派的发展

音乐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40年代的改革中,曾创造了〔尺调腔〕和〔弦下腔〕等新曲调,并开始出现流派唱腔;曾吸收新音乐工作者刘如曾参加,他是受过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新文艺工作者中投身戏曲改革的第一个。解放后,越剧音乐继续得到发展。

从1950年起,一批新文艺工作者陆续加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从事越剧音乐创作及改革,其中有陈捷、薛岩、顾振遐、项管森、高鸣、杜春阳、周茂恒等人,他们为演职人员传授乐理知识,进行识谱视唱训练,提高大家的音乐素养;全面挖掘、收集、整理传统曲调,出版了《越剧曲调》,编印了《越剧老调》、《四工调》、《越剧音乐发展概况》、《曲牌集》、《锣鼓经》机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陆锦花、吕瑞英、金采风等人的唱腔资料集共十多本,为越剧音乐的进一步改革打下基础。

此外,从事越剧音乐改革及创作工作的还有连波、唐惠良、苏进邹、金良、李修等,他们为越剧音乐创新作了不少努力。

新文艺工作者与演员、琴师结合进行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越剧音乐创作方法的改变

1953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顾振遐、陈捷、项管森等选择了传统剧目《粱祝》中的"十八相送"一折(由傅全香、赵雅麟主演),将全部唱腔进行整理、加工、对伴奏进行配器,首次实行了定腔定谱,从而改变了历来配器由作曲写、唱腔由演员按传统程式即兴演唱、乐队伴奏无固定曲谱的做法。此后,这种做法在上海各越剧团得到推广。实行定腔定谱后,每个剧目的唱腔和伴奏音乐有了总体布局,由此,建立起以作曲者为主,与演员、琴师紧密合作的作曲新体制。这一重要转折对越剧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充分运用原有的越剧传统曲调

在创作中,除继续以〔尺调腔〕、〔弦下腔〕为主腔外,根据剧情的需要,广泛地运用越剧原有的传统曲调,包括〔四工腔〕、〔南调腔〕、〔北调腔〕、〔四工唱书调〕、〔呤哦唱书调〕、〔宣卷调〕及山歌小调等,丰富了曲调,增强了表现力。

3.唱腔旋律、节奏、调性、调式的丰富和发展

随着越剧音乐表现力的拓展,扩大了唱腔音区,增强了唱腔旋律性,丰富了腔句的落音变化。在唱腔节奏方面,切分节奏、弱起强收以及句幅紧缩和扩展手法经常被运用,使原越剧唱腔的方正结构和单一贷板的节奏有所突破;行腔更讲究腔、词、情的紧密结合,从而改变了过去侧重于口语化、旋律变化不大的倾向。唱腔进行中运用了自然七声音阶,丰富了唱腔调式、调性,唱腔、过门中转调转板等已成为常用手法。

4.完善丰富了原有板式,创立了新板式

建国后,越剧唱腔在慢板、中板、快板的基础上,发展了十余种不同板性、不同速度的板式,唱腔更富有层次感,增强了表现功能。

〔尺调腔•中板〕4/4节拍,四分音符为一拍,一板三眼,速度每分钟84-108拍为中中板,108-135拍为紧中板,182-260拍为快中板,260拍以上为特快中板。中板的功能随速度不同而异,中中板较为平静,叙述性强;紧中板常以明快的节奏和扩充句幅的手法,使唱腔呈现活泼、轻快的情绪;快中板及特快中板则速度快、节奏强烈,音调简练而明朗。以上中板都以过门接唱。见谱例〔尺调腔•中板?quot;辕门外三声炮响如雷震"。

〔尺调腔•清板〕清板为无丝弦伴奏、仅以鼓板伴奏(或以某一管弦乐器独奏托腔)的演唱形式。一般均以主胡等丝弦乐器伴奏的唱腔转入清板,转入清板前必须掼腔,通称"掼清板"。

〔尺调腔•慢中板〕4/4节拍、一板三眼,速度为每分钟56-68拍;稍快些就称"缓中板",速度为每分钟68-84拍,是中板与慢板之间的板式。慢中板的基本结构与中板相同,因速度较慢,较多在中低音区展开,旋律加花趋繁,行兴更为曲折委婉,长于表达低沉抑郁的情绪。

〔尺调腔•慢板〕4/4节拍、一板三眼,速度为每分钟28-56拍。慢板的曲体结构与中板相同,一般由引唱过门起唱,速度慢,旋律加花扩展句幅,装饰音运用频繁,行腔柔婉细腻,唱腔音区大都在中低音区。〔尺调腔•慢板〕为越剧唱腔中抒情性最强的板式,长于表现哀伤、悲痛、深沉的情绪。

〔快板〕2/4节拍、一板一眼,速度在每分钟135拍以上,节奏强烈,音调简练有力,均为七字句,各乐句紧相连接,直至结束句。

〔一字板〕1/8拍或1/4拍,有板无眼的快速板式,一字一拍,情绪强烈,比快板更为紧张急切,一般用在多板式唱段的最后部分,造成唱腔的戏剧性高潮。

〔嚣板〕1/4拍或4/8拍,中速以上,伴奏过门中吸收融化了绍剧的〔流水〕节奏和音调,为无定次反复式伴奏过门。唱腔旋律落音均与中板相同,节奏自由,可快可慢,演唱可随时进入。50年代末,〔嚣板〕的唱腔及伴奏渐趋规范化。〔嚣板〕既可抒发高亢、激愤之情,亦可表现思索、焦虑的情绪,同时还发展运用了多种音型的伴奏形式,如2/4节拍的摇板伴奏形式和1/4节拍的流水板伴嘈问剑��窃骄绯�恢懈挥斜硐至�拖拭魈厣�陌迨街�弧?br 〔男调板〕1949年冬,袁雪芬主演《相思树》时在作曲及乐师的协助下首创。以男班"丝弦正调"时期的唱腔为基础,并吸收了绍剧的〔二凡〕板过门因素衍化而成。2/4节拍,中速以上,一板一眼,板弱眼强,每句腔幅均为五板,上下句一气呵成,无明显分句,由固定音型的连接式短过门作引唱过门或句间过门,长于表达欢快、喜悦、思虑等情绪。如"门外阵阵西北风"唱段。

〔叠板〕1950年袁雪芬在《借红灯》一剧的"怀抱孩儿哭声娘"唱段中,吸收男班艺人支金相的叠板唱腔因素,初步形成;1956年她又在《祥林嫂》一剧的"听他一番心酸话"唱段中作了丰富和发展,并吸收了徽调中联弹加垛的词格形式,形成了平叠相同、对比鲜明的唱腔特色。如"听他一番心酸话"唱段。

〔弦下腔〕的丰富和发展:

建国后,〔弦下腔〕得到广泛运用通过继承吸收优良传统和广泛借鉴兄弟剧种的养料,扩大了唱腔音域,丰富了唱腔旋律和腔句的落音,增强了表现力,常用板式已有慢板、中板、快板、散板、一字板、嚣板、流水二凡板、导板等。它的曲体结构、速度均与〔尺调腔〕相同,只是调高、旋律有所差异。〔弦下腔•慢板〕为最主要板式,它可独立构成大段唱腔,一般均由一段委婉悠长的长过门后起唱,在多板式唱段中均为核心唱段,擅长抒发哀伤、悲愤的感情。尤其是徐玉兰的〔弦下腔〕,发挥其高亢的嗓音优势,提高了唱腔的常用音区,并吸收融化了越剧早期的〔南调〕中粗犷、朴实的音调,以及徽调〔高拨子〕和绍兴大班的音素,形成了高亢激昂的〔弦下调〕特色。?quot;宝玉哭灵"唱段。

〔六字调〕的丰富和发展:

〔六字调〕原为〔弦下调〕降低一调的称谓,定弦2-6,1=C,唱腔结构与〔弦下调〕相同。由于调高不同,旋律较多在高音区展开,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既能表现悲哀忧伤的情绪,又具有清新飘逸的音乐特色。典型唱段有袁雪芬的《双烈记• 夸夫》,傅全香的《情探•行路》。

〔四工腔〕定弦6-3,1=F,4/4节拍,中速,板起板落,节奏规整, 旋律多级进,起伏小,音调简练。〔四工腔〕的引唱过门节奏明快,音调跳跃,从而形成朴实、活泼、粗放的鲜明特色;唱腔开始时,大部分有起腔或哭腔起唱,以预示唱腔的基本情绪。〔四工腔〕现基本上被〔尺调腔〕所取代,目前最常用的就是中板。如:"官人好比天上月"唱段。

5.男女合演唱腔的探索

上海越剧男女合演的尝试起始于1950年,1954年戏曲学校越剧班同时招收男女学员,进行系统教育、训练,1958年以该班毕业生为主体组成上海越剧院实验剧团后,在女子越剧〔尺调腔〕的基础上,通过调性变换、演唱方式的男性化而逐步形成男角唱腔。男演员如史济华、张国华等既继承传统,又有所革新,在观众中已有一定影响。男女声对唱方面,采用了同调异腔、同腔异调、同调同腔等多种方法,因戏而异,因人而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乐队的组合、过门及调性的转换等方面,也已形成了相适应的体系。

6.流派唱腔的提高和发展

在40年代形成的越剧流派唱腔,如袁、尹、范、傅、徐派,在建国后有了很大提高,不断丰富,艺术更臻成熟,各自产生了脍炙人口的代表性唱段,在全国广泛流传。如袁雪芬的祥林嫂唱段,尹桂芳的何文秀唱段,范瑞娟的粱山伯唱段,傅全香的祝英台唱段,徐玉兰的贾宝玉唱段。与此同时,又一批著名演员的唱腔也逐渐形成独自的风格,产生了各自的代表作,为观众所公认的有戚雅仙、吕瑞英、金采风、王文娟、张云霞、陆锦花、毕春芳、张桂凤、徐天红、周宝奎等。80年代以来,先后由连波、项管森、李梅云、马良忠、顾振遐等分别编辑出版了范瑞娟、尹桂芳、袁雪芬、傅全香、徐玉兰的唱腔选集及《十八位著名越剧演员唱腔集》等著作,促进了越剧音乐的推广与普及。

三、演

水袖翩翩情意传(越剧)

戏剧中水袖使用的姿势有二三百种之多。例如投、掷、抛、拂、荡、抖、回、捧、提等等。投袖,凡男女角色出场时整冠、捋髯、整衣、整髯,都有投袖动作。掷袖、抛袖,是抓水袖用力甩向对方,表示愤怒和不满。将水袖轻轻地向对方挥一下叫拂袖,表示轻微的不满和嗔怒。将水袖在背后生下一角,演员背着手慢慢踱步,叫背袖,用在沉思和徘徊。翻袖,是把水袖高举过头,往外侧一翻,常用于悲痛、哭叫或感情激动时刻……

水袖要适应各种戏曲身段的运用,演员还必须结合自己的身材条件,要善于掩盖自己身材上的缺陷。如果是狭长一条,不仅不好看,用起来也很难得心应手。

越剧这个年轻的剧种善于吸收京、昆、川等剧种中的水袖功并化为己用,使其成为“动于衷而形于外”的重要表现手段。比如在越剧《碧玉簪》中,李秀英新婚时受尽新郎冷遇回娘家,当天接到丈夫的信,叫她“原轿去原轿回”,李秀英不能向母亲透露丈夫对她的种种折磨。面对母亲的责难、丈夫的严逼,李秀英彷徨无计,急冲冲走向下场门,准备上轿,猛然间,她想到应该再向慈母告别一下,但正气恼的母亲仍背过身去赌气不理。她再走下场门,又猛然止步回身……如此三往返,这就是《碧玉簪》中有名的“三回头”。在节奏一浪高过一浪的伴奏中,扮演李秀英的著名越剧演员金采风不发一语,背朝观众,只靠形态,特别是或左或右的两只水袖的飘舞,简练而明白地表达出一位窈窕淑女当时欲哭无泪、欲告无门的心情。她的水袖,有时只是单臂挥动,使一边水袖飞越双肩;有时挥动双臂,让两只水袖轮番飞舞。好像水袖也被李秀英的泪水沾湿,饱含她那沉重而苦恼的心情,一次一次地洒向观众的心田。

戏曲表演程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更新,在水袖的运用上有不少上乘创新之作。旦角长水袖的发明、运用增强了戏曲表演的舞蹈性,强化了人物性格,美化了人物形象,观之令人赏心悦目。而生行使用长水袖表演则更令人耳目一新。著名越剧演员吴凤花在其“个人专场演唱会”上表演的《周仁献嫂》折戏中,甩起了长达五尺的长水袖,时而“雄鹰展翅”,时而“上天入地”,两条飞舞的长水袖挥动出多少悲愤、多少幽怨、多少凄凉。这在越剧小生行当中利用长水袖传达人物感情尚属首次,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吴凤花的水袖功夫并传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传统戏曲演出过程中也不能因循守旧,力求年年演年年新。演员每场演出对舞台人物都有不同感受,才能使传统戏的演出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作为青年演员,我也在不断吸收、借鉴前辈艺术家的成功经验,并在所创造的舞台人物形象中加以消化运用。在《红楼梦》中我扮演王熙凤一角,当元妃省亲已毕,众人回到大观园稍歇,不免有种失落感,言道“大观园顿觉冷清清”,不料触动了老祖宗心经,王熙凤是何等精明之人,即改口“我该打”,惹得老祖宗爱恨不是。我在这段戏中运用了投袖、拂袖、捧袖等一连串水袖动作,结合唱词的词意,时而无力投袖,时而热情捧袖,时而夸张翻袖,充分表现了王熙凤这个人物的精明、干练、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作为戏曲演员,除了要以优美动听的唱腔宣泄人物思想感情之外,还必须牢牢掌握戏曲程式中的身段和水袖功,利用复杂、多变、优美,不断创新的水袖功来为戏曲人物传情达意。

cctv11戏曲频道2015羊年戏曲晚会节目

盛世吉羊贺大年——中央电视台2015春节戏曲晚会

主持人:董艺、张喆、任鲁豫、于荣光、何赛飞、韩童生

1、序曲《东南西北绣神州》表演:邵天帅

2、过年了

1)《群丑贺春》 表演:朱世慧、金不换、石晓亮、徐孟珂、谈元、黄柏雪、金星、岳子豪

2)京剧《大登殿》选段 表演:王艳、李国静、张馨月、付佳、单娜

3)京剧《黑旋风李逵》选段 表演:刘魁魁、胡滨

4)京剧《坐宫》选段 表演:刘垒、白金、刘孟千一、褚沣怡

5)京剧《杨门女将》选段 表演:康静、翟墨、黄丽珠、李宏

6)京剧《桃花村》选段 表演:张佳春、陈静、朱虹

7)京剧《赤桑镇》选段 表演:方旭、刘嘉欣、高明博

8)京剧《珠帘寨》选段 表演:杨少彭、蓝天、李博

3、相声《串调沙家浜》表演:刘俊杰、郑健

4、牧羊春晓

1)二人台《五哥放羊》 表演:武燕妮、乔盼盼、郭文华、蒙吉珍、侯洛洛、秦亮

2)福建闽剧《贻顺哥羊年说亲》 表演:朱善根

5、欢天喜地

1)京剧《徐策跑城》选段 表演:杨恩仲

2)京剧《卖水》选段 表演:柯霁航、温婧彤、陈奕伊、冯澄然、杨熠辰、谢敏茜

3)京剧《穆桂英挂帅》选段 表演:徐子粟、李忻睿、周芷如、张力文、周映希

4)京剧《淮河营》选段 表演:陈彦豪、孟子涵、单奕玮、李承霖

5)京剧《铡美案》选段 表演:郝新韵、刘皓宇、丁浒 伴舞:空军蓝天幼儿艺术团

6、国韵风华

1)昆曲《牡丹亭》选段 表演:单雯、陶一春

2)京剧《西门豹》选段 表演:杨赤、杨程、薛野

7、小品《十二生肖大拜年》 表演:许娣、刘洪沂、应宁、杜喆、李志翔、刘宸、安子元、方浩然、薛巧萍、王好强、戴忠宇、马燕超、危佳庆、武智、刘博 助演单位:国家京剧院、空军蓝天幼儿艺术团

8、家沐春风

黄梅戏《六尺巷》 表演:夏圆圆、黄家林、潘文庆、白红

9、巾帼英雄

(1)河南豫剧《花木兰》选段 表演:小香玉

(2)河北梆子《梁红玉》选段 表演:王洪玲

10、新创越剧《吴越人家》

1)《赖婚记》选段“十里红妆娘预备” 表演:朱洋

2)《山河恋》选段“现在我与你口信念” 表演:李霄雯

3)《一钱太守》选段“三过家门大禹义” 表演:张琳

4)《唐伯虎点秋香》选段“相爷堂内把话传” 表演:李晓旭

5)《紫玉钗》选段“早慕她芳名是梦中客” 表演:陈群瑶、杨婷娜

11、京剧《断密涧》选段 表演:孟广禄、张建峰

12、京剧《武家坡》选段 表演:赵秀君、张克

13、情景剧《特殊快递》 表演:李文启、雷恪生、魏金栋、王红涛、李玉梅、龚秩、好弟、百灵、张楚怡 何云伟

14、吉剧《春满人间》选段 表演:张帆

15、明星版京剧《智斗》 表演:吕薇、王庆祥、马德华

16、跨界豫剧《朝阳沟》 表演:许娣、何赛飞、吴碧霞

17、歌曲《叮咯咙咚呛》 演唱:刘雨欣

18、京剧《乾坤气象》

1)《春闺梦》选段 表演:迟小秋、包飞

2)《长生殿》选段 表演:于魁智、李胜素

19、京剧·秦腔《锁麟囊》 表演:李佩泓、李君梅、徐孟珂、于瑜、陈妍、曹佳、齐鹏

20、京剧《安国夫人》选段 表演:董圆圆、王浩

21、尾声《像梦一样飞》表演:孟广禄、李军、袁慧琴、张慧芳、王越、蓝天、张兰、王奕謌 助演单位:吉林市歌舞团

播出时间:2月20日(正月初二)CCTV-1 20:05 播出精编版

 2月21日(正月初三)CCTV-11 19:20 播出完整版

关于2015越剧演出信息和越剧 演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2015越剧演出信息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